劉伯話當年
由劉裕發茶莊莊主劉國浩先生親述當年在茶莊上的所見所聞,由1961年到現在,是茶業界的活字典。
1972年的乾倉青餅
探訪劉裕發茶莊或工夫茶舍的茶友都會留意到一張立體的黑白照片,眼利的茶友會留意到時鐘下面茶葉罐側邊有一片片的東西,好像茶餅一樣。沒錯,這就是1972年第一批來港的青餅,劉伯話當年就由1972年說起。當年搬去東頭邨15座申請商業登記時政府規定要影三張鋪面的照片,就是這樣不經意的記錄一些歷史痕跡。
根據劉伯憶述當年1972年中茶公司才有正式的出口普洱茶到港,第一批就是這款茶餅,
這茶當年非常青又苦又澀,劉伯還表示如此青澀的普洱還是第一次接觸,但回甘相當之好。因顧客不接受這麼青,當時打算要退回茶行,但茶行勸說 “你擺多一至二年就好飲好好賣架啦”。所以由1972年開始都是放在自家的倉庫中,可說是市場上第一批乾倉存放的普洱青餅。
大家可能都覺得奇怪,50-60年代在香港茶樓飲用或在茶莊購買的不是普洱茶麼,為什麼說1972年才有普洱茶到港呢﹖因為當年50-60年代港人飲的普洱茶大部分是由六堡茶代替,普遍認為黑色茶湯那些就是普洱,亦不知道有熟茶及青茶之分,普洱茶的知識直到90年代初由台灣人來香港大量收購普洱茶餅時才受到關注。
這批茶餅收藏幾年後,茶餅的外包紙不少都已經爛了,劉伯將這些己經破損了外包紙的茶餅拆散來賣,分成4兩一包賣9元,還記得當時有位客人一次過買了36包,便問他為何買這麼多,客人回答說因為他請同事飲,他們個個稱讚好渴,所以托他來買。把茶餅拆開來轉售,劉伯可說是全港第一家。
1972年第一批來港的茶餅沒有進過任何茶行的倉,因為那時候濕倉的技術還沒有。亦因為出現這些生普洱,入倉技術才發展起來。後來茶行將出口的普洱茶餅不論生熟幾乎全都入比較潮濕的倉庫存放,而存放越耐批價越貴,尤其是入過的熟餅比入過倉的青餅還要貴。
1985年搬鋪上樂富中心時還拆剩餘4件,直到1991年才售罄,怎會是一兩年後就好賣呢。記得當年89-90年有位客人飲得好快不繼追貨,最後放在家裡打算留來自已飲的4片都賣給她了。當年零售價只$480一塊,同年50年代的紅印才賣$240一塊,不是吧,各位沒有聽錯,的確貴過紅印一倍。劉伯還憶述,紅印當年到台灣人手裡後價格才颷升,之前根本無人問津的,可謂送也沒有人想要,宋聘和同慶還平過紅印。而這72年的青餅經過差不多20年的陳化,在90年代初已相當好飲,醇厚甘甜的韻味帶有樟木及陳茶的香氣,沖泡十至二十次還有甘甜可口的茶韻,至今仍回味無窮。
這1972年的青餅時至今日已不易找到,而且價值不菲,由當年發售18元一塊,到2017年的拍賣會中,勐海茶廠70年代的青餅已拍出八十多萬一筒(7餅)的價值,如果諸君希望體會當年72青餅是什麼味道,可來購買2008年中茶青餅品嘗。2008年中茶青餅以出稿日的價格只是800元一餅,就可體驗到10年優質生普洱的味道,如預算多點的話亦可嘗嘗9仟多元一餅的2001年7542簡云青餅,感受一下醇厚甘甜令人回味無窮的生普韻味。